误区一:根据地域确定院校范围
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有两种较大的趋势,即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主要选择离家近的院校;而另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则重点选择经济发达或者沿海地区的高校。这些地方尤其以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最为突出。这些地区的高校,由于报考人数众多,院校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分数竞争更激烈。办学水平接近的两所院校,可能仅仅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两所院校在同一省(区市)的录取分数可能差别很大。如2009年,在四川文科一本招生中,南京一所“985工程”院校的调档线高出当地一本省控线53分,而地处西部省份一所“985工程”院校的调档线仅高出当地一本省控线8分。
其实,学校所处的地域跟学校的实力没有多大关系,考生选择院校主要还是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并能在那里真正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相关专业培养优势的院校,而不能以学校所处地域论英雄。
误区二:打“榜”选学校
每年,临近志愿填报时节,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就会争相出炉,而这些大学排行榜单又纷纷打着“某某研究机构”“某某权威排行”的旗号,弄得考生和家长眼花缭乱。但是,目前国内机构发布的这些“大学排行榜”,由于其权威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的不统一、不科学,造成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行榜里,其排名呈现巨大差异。对于有关机构开展的大学排名,教育部有关人士曾表示:“第一,我们不搞任何排行榜;第二,我们不赞成任何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活动;第三,我们尤其不赞成不实事求是的、没有科学基础的大学排行榜”。
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院校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于考生来说,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填报志愿必须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综合实力、优势专业、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等方面信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
误区三:望“名”识大学
国内大部分院校名称从一定程度上能呈现其学校专业发展优势或主要专业领域,但不是每所大学的校名都能反映其专业特色和综合实力。尤其是,近年来各学校更名比较频繁,许多院校更换后的名称与之前的名称差异较大,学校的校名已不能反映学校原有的优势与特色。有的高校为了有个响亮的名称,在校名里都冠以“科技”“理工”“经济”等具有强吸引力的字眼。考生填报志愿时,最好要多长个心眼,不能被好听的“名字”给迷惑,要详细了解拟填报意向院校的详细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科研实力、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在全面了解院校情况的基础上,再谨慎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