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研制了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这个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即
维度
|
类型
|
相对应类型英文及缩写
|
类型
|
相对应类型英文缩写
|
---|---|---|---|---|
注意力方向
(精力来源)
|
外倾(外向)
|
E(Extrovert)
|
内倾(内向)
|
I(Introvert)
|
认知方式
(如何搜集信息)
|
实感(感觉)
|
S(Sensing)
|
直觉(直觉)
|
N(iNtuition)
|
判断方式
(如何做决定)
|
思维(理性)
|
T(Thinking)
|
情感(感性)
|
F(Feeling)
|
生活方式
(如何应对外部世界)
|
判断(主观)
|
J(Judgment)
|
知觉(客观)
|
P(Perceiving)
|
四个维度如同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那个端点,就意味着个体就有哪方面的偏好。如在第一维度上,个体的性格靠近外倾这一端,就偏外倾,而且越接近端点,偏好越强。
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每个维度的含义,并且能估计出自己在每个维度上的偏好。
外倾-内倾
如果只能用一个维度将人群区分开来的话,那么,这个维度应该是内外倾向,它是区分个体的最基本的维度。我们以自身为界,可以将世界分为自身以外的世界和自我的世界两个部分,也可称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外在的人,外在的物,外在的环境等,而内倾的人则相反,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情感、思想。两种类型的个体在自己偏好的世界里会感觉自在、充满活力,而到相反的世界里则会不安、疲惫。因此,外倾与内倾的个体之间的区分是广泛而明显的,并不象我们平时讲的“外倾者健谈、内倾者害羞”那么简单,具体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外倾型(E)
|
内倾型(I)
|
---|---|
与他人相处时精力充沛
|
独处时精力充沛
|
行动先于思考
|
思考先于行动
|
喜欢边想边说出声
|
在心中思考问题
|
易于“读”和了解;随意地分享个人情况
|
更封闭,更愿意在经挑选的小群体中分享个人的情况
|
说的多于听的
|
听的比说的多
|
高度热情地社交
|
不把兴奋说出来
|
反应快,喜欢快节奏
|
仔细考虑后,才有所反应
|
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
|
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
|
表1 内倾型与外倾型的特征比较
参照上述的“条条框框”,你能确定你的内外倾向的偏好了吗?当然,不要期望每条标准都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也不要要求每时每刻都以同样类型的方式行事。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有时会顺应外在环境的、工作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再外倾的人,在权威人士面前或者十分隆重、严肃的场合,也会是个好的倾听者,再内倾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该发表意见的还得发表,准备充分的话,也会滔滔不绝。关键在于,我们需扪心自问: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行事,才是自己感觉最好的,最习惯的。
感觉-直觉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接受着信息,这是我们跟上外界节拍的必要前提。但不同类型的个体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这便有了感觉型与直觉型之别。首先,面对同样的情景,两者的注意中心不同,依赖的信息通道也不同。感觉型的人关注的是事实本身,注重细节,而直觉型的人注重的是基于事实的含义、关系和结论;感觉型的人信赖五官听到、看到、闻到、感觉到、尝到的实实在在、有形有据的事实和信息,而直觉型的人注重“第六感觉”,注重“弦外之音”,直觉型的人的许多结论在感觉型的人眼里,也许是飘忽的,不实在的。注重细节的结果使感觉型的人擅长记忆大量事实与材料,他们有时候像本“词典”,能清晰地讲出大量的数据、人名、概念乃至定义,常使其他人感到吃惊。而直觉型的更擅长解释事实,捕捉零星的信息,分析事情的发展趋向。其次,感觉型的人对待任务,习惯于按照规则、手册办事,比如照着手册使用家电,比如看着地图辨认交通路线,而直觉型的人,习惯尝试,跟着感觉走,他不习惯仔细地看完一大本说明书再动手,结果呢?可能比感觉型的人更快地完成了任务,也可能因为失败而须重新开始。感觉型习惯于固守现实,享受现实,使用已有的技能,直觉型的人更习惯变化、突破现实。简言之,感觉型注意“是什么”,实际而仔细。直觉型则更关心“可能是什么”。具体区别如下:
感觉型(S)
|
直觉型(N)
|
---|---|
相信确定和有形的东西
|
相信灵感或推理
|
对概念和理论兴趣不大,除非它们有着实际的效用
|
对概念和理论感兴趣
|
重视现实性和常情
|
重视可能性和独创性
|
喜欢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
|
喜欢学习新技能,但掌握之后很容易就厌倦了
|
留意具体的、特定的事物;进行细节描述
|
留意事物的整体概况、普遍规律及象征含义;用概括、隐喻等方式进行表述
|
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情况
|
跳跃性地展现事实
|
着眼于现实
|
着眼于未来,留意事物的变化趋势,惯于从长远角度看待事物
|
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接受信息上)
|
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接受信息上)
|
表2 感觉型与直觉型的特征比较
在我们的周围,两种类型的人都会存在,当然极端典型的比较少,大多数人兼有两种特质,但其中一种会更突出一些,成为本人的特色,也由此可以确定本人的类型。使用哪种方式接受信息都有利有弊。作为个体,往往只擅长一种,了解到这点,直觉型的人就不必在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面前自叹弗如,感觉型的人也无需在灵动、敏感的直觉者面前不好意思了。当然,我们在享受自我性格类型所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不妨逐渐有意识地弥补弥补弱处,比如说,直觉型的人可多关注一些细节,而感觉型的人可多留神蕴含的潜在信息。国外的研究表明,25岁以后,伴随着对于人生的反思,个体完善自我性格的倾向会更明确。确定一下你的类型,看看这种类型的优势所在。
思维-情感
这是从作决策的方式来看。仅看这个维度的名称,也许你会觉得,思维型的人是理性的,而情感性的人是非理性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两类人都有理性思考的成分,但作决定或下结论的主要依据不一样。情感型的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出发,变通地贯彻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人情味较浓。思维型的人则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一以贯之、一视同仁地贯彻规章制度,不太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哪怕做出的决定并不令人舒服。具体区别如下:
思维型(T)
|
情感型(F)
|
---|---|
退后一步思考,对问题进行客观的、非个人立场的分析
|
超前思考,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
重视符合逻辑、公正、公平的价值;一视同仁
|
重视同情与和睦:重视准则的例外性
|
被认为冷酷、麻木、漠不关心
|
被认为感情过多,缺少逻辑性,软弱
|
认为坦率比圆通更重要
|
认为圆通比坦率更重要
|
只有当情感符合逻辑时,才认为它可取
|
无论是否有意义,认为任何感情都可取
|
被“获取成就”所激励
|
被“获得欣赏”所激励
|
很自然地看到缺点,倾向于批评
|
惯于迎合他人,着重维护人脉资源
|
表3 思维型与情感型的特征区别
不同性别的个体在这个维度上的偏好有所差异,据研究,大约2/3的女性偏好情感型,2/3的男性偏好思维型,什么原因造成的?也许社会本身对不同性别的人就给予了不同的期待,期待女性的同情心,期待男性的冷静、客观。其实,这两种类型无所谓好或坏,重要的是理解和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的做法,并且尽量避免走入极端,极端的思维倾向,可能会给人“冷酷”的感觉,而极端的情感倾向则给人“无原则”的感觉。看看你的性格在这个维度上会有什么样的偏好?
判断-知觉
这是从喜好的生活方式来看。如果我们看看人们的办公桌上、包内或柜子里摆放的物品,可以发现,有些人经常是井然有序,而有些人就不那么习惯于保持整齐,前者是判断型具有的特征,后者是知觉型的人经常有的状态。不仅如此,在处事方式上,判断型的人目的性较强,一板一眼,他们喜欢有计划、有条理的世界,更愿意以比较有序的方式生活。知觉型的人好奇性、适宜性强,他们会不断关注新的信息,喜欢变化,也会考虑许多可能的变化因素,更愿意以比较灵活、随意、开放的方式生活。在做决策时,判断型的人较为果断,而知觉型的人总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后再决断。逛了两天商场,还决定不了买什么的人,多半是知觉型的。两者的具体区别如下:
判断型(J)
|
知觉型(P)
|
---|---|
做了决定后最为高兴
|
当各种选择都存在时,感到高兴
|
有“工作原则”:工作第一,玩其次(如果有时间的话)
|
“玩的原则”:现在享受,然后再完成工作(如果有时间的话)
|
建立目标,准时地完成
|
随着新信息的获取,不断改变目标
|
愿意知道它们将面对的情况
|
喜欢适应新情况
|
着重结果(重点在于完成任务)
|
着重过程(重点在于如何完成工作)
|
满足感来源于完成计划
|
满足感来源于计划的开始
|
把时间看作有限的资源,认真地对待最后期限
|
认为时间是可更新的资源,而且最后期限也是有收缩的
|
表4 判断型与知觉型的特征区别
大多数人兼具两种倾向,只是更偏向某一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会受其它因素影响,改变一贯的方式,如面临紧急的、或期限明确的任务,知觉型的人也会果断起来。兴致所至,也会把物品收拾的整整齐齐,但这些并不是他们常有的行为方式,也不是他们内心感到真正自然、舒服的方式。作为个体,一方面根据内心的感受识别自我的偏好,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则要约束一下性格的弱点。如完全的判断型,比较容易走入刻板、教条的境地,完全的知觉型则容易使事情的进行没有限制。看看最后一个维度上,你的偏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