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市高层次人才子女优惠入学申报流程

初中教育政策 初中阶段 小学教育政策 小学阶段

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规定,经与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专家服务中心”)、成都市委组织部(以下简称“市委组织部”)沟通,制定本办理指南。

覆盖对象

2022年可享受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支持的分为省级高层次人才和市级高层次人才两类。
省级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待资格由省专家服务中心认定,联系电话:028-86626452。
市级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待资格由市委组织部认定,“蓉漂计划”特聘专家咨询电话:028—61886095;“市优专家”咨询电话:028—61888828。
注:以上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在管理期内享受子女就学支持政策。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其子女无论是否具有中国国籍,在成都市就读幼儿园到普通高中期间有且仅有一次入学优待机会(以身份证号为准)。
提醒:
荣誉称号包括:来蓉工作的“两院”院士,中央和省委掌握联系高层次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天府青城计划”和“天府峨眉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杰出人才奖,“天府友谊奖”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天府学者”特聘专家,在站博士后,2022年3月1日前取证的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

办理流程

2022年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待办理流程采用线上报名审核方式进行。

(一)省级高层次人才
4月25日-5月7日,家长按照省专家服务中心要求准备所需材料(详见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表)原件、复印件,提交至省专家服务中心专家服务部(地址:青羊区东二巷18号6楼,联系电话:028-86626452)。
5月8日-5月17日,省专家服务中心审核相关材料。
5月18日-5月20日,家长前往省专家服务中心领取认证结果相关材料。随后,登录成都招考如实填写信息,并上传以下材料:
(1)经省专家服务中心盖章的“省级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表”;
(2)户口簿首页、监护人页、子女页;
(3)若申请人与子女不在同一户口簿,还须上传子女出生医学证明(若子女为外籍还须上传翻译件);
(4)若子女非成都户籍,还须上传居住证;若子女非中国籍,还须提供护照(旅行证)及公安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

5月23日-5月31日,教育行政部门线上审核申请。家长登录系统查询资格审查结果,确认是否需要补充材料再次审核。
6月1日-6月10日,申请幼儿园入园、小一入学和小升初入学的家长登录系统并查询学位结果。
7月上旬,第一批录取结束后,申请初升高入学的家长登录系统查询普通高中阶段结果。

(二)市级高层次人才
5月5日-5月16日,家长无需填写《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表》,直接登录成都招考按要求如实填写本人及子女信息,并上传以下材料:
(1)人才头衔证书编号及相关证明材料;
(2)户口簿首页、监护人页、子女页;
(3)若申请人与子女不在同一户口簿,还须上传子女出生医学证明(若子女为外籍还须上传翻译件);
(4)若子女非成都户籍,还须上传居住证;若子女非中国籍,还须提供护照(旅行证)及公安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

5月20日前,由市委组织部审核相关材料。(“蓉漂计划”特聘专家咨询电话:028—61886095;“市优专家”咨询电话:028—61888828)。
5月23日-5月31日,教育行政部门线上审核入学优待申请。家长登录系统查询资格审查结果,确认是否需要补充材料再次审核。
6月10日之前,申请幼儿园入园、小一入学和小升初入学的家长登录系统并查询学位结果。
7月上旬,第一批录取结束后,申请初升高入学的家长登录系统查询普通高中阶段结果。
重要提示:在入学安排过程中,如发现提供虚假信息、证件或其他材料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子女享受入学优待资格。

申报文件

  需提交省专家服务中心的材料如下:
(1)登录成都市教育局官网下载“省级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申请表”(见上表),如实填写表格所需信息;
(2)申请人身份证;
(3)申请人现居住户口簿,若户口不在本市但在本市工作的,还须提供公安机关出具的居住证明;
(4)能够证明相关身份的荣誉证书或文件;
(5)子女出生医学证明,若子女为外籍还须提供翻译件;
(6)若子女与申请人不在同一户口,但与申请人配偶同一户口,还须提供结婚证、配偶身份证、子女出生医学证明;
(7)在站博士后须提供《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备案证明》;
(8)因不可抗力及其他特殊原因委托第三人代理的,应提交法定监护人的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报送要求:以上(1)-(8)所有资料须经所在工作单位人事人才部门审核并加盖鲜章(在站博士后需交设站单位人事人才部门审核签字并加盖设站单位公章),申请人须同时提交原件和加盖鲜章的复印件3份。

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查询



生涯规划

免责声明:
1、本站收集整理文章源自于网络分享,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2、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并对此表示歉意。
3、相关数据请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各招生院校公布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