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选专业
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结合自己的未来规划,选定要攻读的专业。
1.查专业
第一步:查专业,不是所有专业都和本科专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的,有些专业不招生,有些专业招生极少,那我们就要找到对应的专业。
2.专业跨考
关于专业跨考有一些原则,希望引起考生注意:
一是能不换尽量不换,因为跨专业报考难度肯定增加,跨度越大,难度越大;二是如果一定跨考,尽量换近一点的,最好是专业代码前四位一样,最低也要前两位一样;三是如果一定要跨大类,理工类跨经管文史类尚可,反之则非常不建议。
在跨专业之前,需要查好跨考的一些限制条件,符合条件再报考,否则还得重来一年;而且不要轻易挑战规则,不要认为自己能创造奇迹,除非你比普通人优秀太多,否则一定会被刷掉。
第二步:选学校
考研选校要考虑诸多因素,但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地域、学校名气和专业排名。
1.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地域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读研不仅是读书学知识,第二方面更是建立自己未来的人脉资源圈。因此读研时候的导师和同学资源都非常重要。如果将来工作换一个城市,之前建立的人脉资源就会被稀释掉。
第三方面,很多用工单位对当地学校的认可度更高,读个外地的学校,就业自然就缺少一定优势。
2.考虑专业排名
从某种程度而言,专业比学校更重要,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一定要优先考虑专业,而非学校名气。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都是上普通院校,全国几千所学校,招生办的老师都不一定清楚,同样用工单位招聘人员其实也就更没那么清楚,他们只需要看应聘人员的所学专业即可。
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可能综合排名一般,但在专业领域,那可能是赫赫有名的。
3、考虑学校名气
建议文史类考生优先考虑学校名。一方面文史类专业性没那么强,二是名校就业更容易。
第三步:精细化择校
精细化择校就是要做一个择校对比,选出最心仪的学校。
1.择校对比维度
择校要考虑的信息较多,如招考人数(含推免人数和调剂人数)、考试科目、参考书目、报录比、复录比、初试复试占比、录取分数(最高分、最低分、分数段分布)、学制学费、奖助学金、调剂来源和去向等,都要一一搞清楚。
此外,考生可能还需要收集所选学校的进一步信息,比如学校是否压分呀,是否保护一志愿,调剂有没有什么不良操作,推免比例是不是过高等等,尽可能多地收集,辩证考虑。
2.择校信息来源
①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
这是考研必备网站,专业而权威,很多公告通知,报名调剂等流程,都是通过研招网来完成的,研招网的信息非常全面、准确,但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不太及时,比如有可能考试科目不是最新的。
②排名网站
类似的网站很多,比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可以查看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了解学校的建设水平。
③学校官网
查询院校信息、初复试相关细则,权威而准确,唯一不足可能就是有不少信息只会短期公布,过了时间再去查询,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