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

初中教育政策 初中阶段 小学教育政策 小学阶段 高中政策解读 高中教育政策 高中阶段

成都市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现就加强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做好当前学业规划,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做好准备,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明确不同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重点。科学设置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精准施教,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

(二)发展性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协同性原则。
坚持协同推进、整体实施,充分利用校内外生涯规划教育资源,形成学科融合、家校共育、多方参与的生涯规划教育格局。

(四)整体性原则:
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促进生涯规划教育与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渐进、各有侧重的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三、主要内容及任务
(一)主要内容
1.生涯意识。
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任务。指导学生认识生涯规划的内涵、作用及意义,帮助学生明确生涯规划与个人学业、职业、人生目标之间的联系,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树立积极的生涯发展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自我认知。
增强自我认知是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内省法、比较法、测试法等方法,对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自身资源等进行分析、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和生涯新阶段,并激发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找到生涯发展的起点状态,为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奠定基础。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育优秀品质、培养综合能力、形成核心素养。

3.社会理解。
在职业探索中增进社会理解是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可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组织等资源,通过生涯专题课程、学科融合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途径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专业、职业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从而认识到学业、专业、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自身特质,逐步明确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

4.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在充分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主动规划、自律发展的意识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学校应帮助学生掌握以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生涯规划方法,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初步设计合理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路径。

5.生涯管理。
指导学生掌握生涯管理的方法,促进生涯规划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达成,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自身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调整,持续优化自身生涯规划,增进学生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和指引性。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生涯管理系统,帮助学生管理自身生涯档案,形成生涯成长轨迹。

(二)学段任务
1.小学:侧重生涯启蒙。
(1)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悦纳自己,阳光自信。
(2)指导学生理解和适应规则,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指导学生了解常见的社会职业与分工,知道职业的多样性、丰富性、变化性和发展性。
(4)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班级和公益事务,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了解健康正向的职业道德规范。
(5)积极开展以情感教育、自我认知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自我认知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和观念。

2.初中:侧重生涯探索。
(1)指导学生实践和发展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接纳自己,自尊自爱。
(2)指导学生主动了解和体验与自己兴趣、特长相关的学科、专业和典型职业的内涵与要求。
(3)指导学生探索职业理想、畅谈人生梦想,培养广泛学习、乐于学习、高效学习的能力,学会设立和管理自己的目标体系。
(4)指导学生了解升学、就业的多样化途径,初步分析未来生涯规划的路径,尝试生涯决策。

3.高中:侧重生涯规划与行动。
(1)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指导,以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研究性学习等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2)指导学生科学测评,深入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逐步清晰自身角色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3)普通高中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及新高考改革实施后的选科选考规划,充分了解高中课程设置、学科知识体系和选科选考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职业高中指导学生充分认识专业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及高职考试政策,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能力。
(4)指导学生做好生涯决策,尝试职业规划。深入了解各类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信息和招生就业情况,做好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志愿和升学途径。选择就业的职业高中学生,应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5)指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信念,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四、实施途径
(一)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情、校情以及各学段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重点,有效构建并实施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导。学校可因地制宜,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专题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和生涯规划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将生涯规划意识渗透到各学科,通过对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对应专业职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科协同育人功能。鼓励高中学校与在蓉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生涯规划教育所需课时由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班会及主题教育活动中统筹安排。

(二)开展生涯规划实践体验活动。
各区(市)县、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教研活动,探索多途径开展学生生涯实践体验活动,开发活动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过程指导;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社团活动、校园广播、校内期刊、校园网络及公众号等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引导,依托学生社团等学群组织,开展职业体验、生涯人物访谈、学长校友连线、社会实践调查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提供生涯规划发展性辅导。
各区(市)县、学校要分层分类成立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团队,面向具有共同生涯辅导需求的学生群体,组织开展基于团体辅导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积极提供面向个体的生涯规划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四)建立学生生涯成长档案。
学校要结合成都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制订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依托“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记录管理系统”,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科学的测评量表等专业工具,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倾向。测评量表的选择和实施应当科学规范。

(五)加强生涯规划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家校共育。重视家长在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委会等阵地,指导家长了解生涯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联动家庭科学开展生涯指导,发挥生涯教育的家校合力。

(六)整合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各区(市)县、学校要开发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构建校内外生涯规划育人体系,与企事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等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搭建生涯探索和职业体验的学习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天府文化资源、在蓉高校资源和优质企业资源等,建立一批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基地,研制成都市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体验地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把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成立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学校根据自身实际与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建立生涯规划教育长效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工作,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制定科学的指导工作方案,将生涯教育课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班会及专题教育课时,结合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各学科教学,常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二)推进队伍建设。
各区(市)县、学校要制定具体政策,配备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培训。全面推行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以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为主体,学科教师和校外兼职导师共同参与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内容。
建立市、区(市)县、校三级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研训制度,定期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建设中小学专业化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队等机构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导师,定期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要为生涯规划指导教师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提供通道,逐步完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序列。各学校要明确核定专兼职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工作量,量化绩效标准。

(三)完善课程设置。
小学、初中统筹使用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安排好生涯教育课程与活动;其中,小学不低于每学期4课时,初中不低于每学期6课时。高中三年不少于2学分,其中专门课程不少于1学分,相关学分在劳动学分(6分)中统筹考虑。具体课时由学校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总课时中统筹安排。重点在高一、二学段实施,每周安排1课时或统筹使用。

(四)重视课题研究。
各区(市)县、学校要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丰富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市、区(市)县教研机构要组建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指导专家队伍,持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情况调研与研究,推动区(市)县、学校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指导学校开发开设符合本校实际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立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教研制度,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和优秀成果评选。建设生涯规划教育基地校,培育并推广生涯规划教育示范项目,并将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纳入相关表彰和激励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大数据模式分析和管理学生生涯规划档案,形成生涯教育资源库,实现区域内生涯规划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提升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五)加大经费投入。
各区(市)县、学校要加大对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保障生涯规划教育经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丰富教育设施和活动资源,形成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合力。学校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遴选建设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实践基地,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职业院校合作融通,为学生开展生涯教育和职业体验活动提供载体和支撑,保障生涯规划教育科学有效开展。

(六)强化管理评估。
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要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制订相关督导评估指标,建立健全学校生涯规划教育规范化、专业化的长效监督机制,确保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措施、要求及目标任务得到落实。要加强对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把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情况及成果,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对课程特色鲜明、工作成效显著、典型经验突出的单位,及时研究总结,积极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和推广工作。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考核与评价办法,将课程建设情况纳入对任课教师的考核评价;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工作量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统筹考虑。

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查询



生涯规划

免责声明:
1、本站收集整理文章源自于网络分享,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2、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并对此表示歉意。
3、相关数据请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各招生院校公布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