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心理课程 心理资讯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初中生在上学期间产生了心理问题,导致心理上出现偏差,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非常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一、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1:焦虑、紧张。
焦虑、紧张情绪是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情绪问题经常表现在那些个性烦躁的初中生身上。由于紧张的学习压力和青春期特定的时期,面对不可控的考试,一些学生出现考试焦虑;一些学生则由于学校生活的压力增大,表现出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不愿意上学,不愿意离开父母的过渡性焦虑。受焦虑、紧张情绪的影响,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甚至一些初中生无缘无故地担心亲人遇到伤害或一去不复返,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下述案例中的学生小李,就是由于压力引发的焦虑、紧张问题。

表现2:人际关系紧张。
调查显示,有22.45%的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教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3.8%的初中生人际关系相当差,极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他们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

表现3:心情不良。
这也是当前初中生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健康问题。伴随着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相当多的初中生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但由于其中一些初中生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产生空虚感;一些初中生对人生充满悲观的情绪,心情低落,感到孤独,易伤感,总习惯看人生、社会的阴暗面,并为此经常感叹社会不公,忽视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有的初中生甚至因此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情绪、抑郁心境,严重者为此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表现4:对抗行为。
据统计,10%的初中生喜欢与教师唱反调、对师长无礼,顶撞父母,喜欢作弄别人,有时有破坏行为,甚至个别人在与家长或老师发生冲突时,做出离家出走的行为。他们看待事物喜欢用绝对化的观点,过分自以为是,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却表现得“眼高手低”。

表现5:说谎、偷窃等品行问题。
据国内相关学者调查,13岁的初中生品行问题最为严重,占初中生人数的2.24%。这些学生常见的品行问题有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违抗性行为,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表现6:进食问题。
神经性厌食、贪食是初中生比较常见的进食问题。一些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为了追求苗条,经常主动性地节食、厌食,从而导致缺乏食欲,出现消瘦、内分泌紊乱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还有一些初中生,由于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喜欢以暴饮暴食减压,结果出现贪食现象,且反复发作,发作时食量惊人,多伴有肥胖等疾病。

表现7:失眠。
失眠可以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较浅、多梦、早醒等,同时由于失眠还可引起躯体不适,如头疼、头晕、精神不振和注意力涣散等。有资料报道,初中生睡眠障碍占10%~15%,其原因在于学习压力,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父母不和或意外生活事件等导致的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失眠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表现8:烟、酒、药物滥用。
当前,一些中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为了减轻自身的压力,甚至内心的空虚,他们出现了烟、酒、药物滥用问题。这一问题虽然并不普遍,但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年龄也越来越小。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相对于小学生,虽然年龄有所增长,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围绕学习生活、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特点等方面来确定。
1.学习生活
学生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2.情绪情感
学生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即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会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3.人际关系
学生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且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自我意识
学生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不仅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有自知之明。即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地自我评价,既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5.人格发展
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心理品质
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学生能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排除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社会适应
学生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能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确信自己对社会和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能够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8.行为特点
学生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世,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地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健康地成长。

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查询



生涯规划

免责声明:
1、本站收集整理文章源自于网络分享,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2、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并对此表示歉意。
3、相关数据请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教育考试院、各招生院校公布内容为准。